克尔坎生于1948年,来自窝德密什(Ödemiş)─一个以男子汉、战士闻名的小镇。克尔坎年轻时很钦佩这些孔武之人。他在1960年搬到伊兹密尔时受训当裁缝。这位年轻人的家庭原本财力不富,他无法支撑他自己的店,因此如他所言,在1966年4月成为「伊兹密尔第二厉害的裁缝师」的助手。他的许多客户「有强壮的关节」,克尔坎回忆道。当「他们在咖啡店打架时,」他记得:「不只是拳头你来我往,连椅子都会被打飞。」克尔坎是穆斯林,但他仍被吸收成为这群男子汉的一员。
在担任助手几个月后,克尔坎找到一位伙伴,并与他合伙开店。然而那位伙伴不但血气方刚,还是那种被教导成凯末尔主义者的土耳其人,他自然而然地对宗教不屑一顾。在新店开幕不久后的某一天,克尔坎铺了拜毯要礼拜。他的伙伴注意到了。「那是什么?」那位世俗的同事问道。「那看起来像什么?」克尔坎答道。他的伙伴于是说:「你看起来像是要做礼拜。」然后克尔坎记得他的伙伴「以轻蔑的声音说:『假如你要礼拜,我听说在栗子市集那里有新的布道家,我听说他像女孩般哭泣。你为何不去跟他一起礼拜?』」克尔坎下了一句(无暴力的)妙语:「所以那位世俗主义者在无形中变成了我的老师。」
下个周五,出于好奇心,也为了挑战其伙伴,克尔坎去了栗子市集参加由古伦带领的中午大礼拜。虽然伊斯兰规定每日要五番拜,但周五中午的礼拜是必须被奉行的聚礼。克尔坎继续他的故事:
虽然我不是非常老,但我在这之前已看过许多「霍加」。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「霍加」会哭的。那一刻很难解释。…一部分是他的衣着(那裁缝注意到)。…他的袜子是乳白色的;他的裤子是乳白色的;他的袍子是乳白色的;他的萨热克(sarık,即特本头巾)也是乳白色的。有什么人像他这样吗?他的双眼充满泪水…很明显他拥有热情…他所关心的是人类、个人…他为我们而哭泣。他为人性而哭泣。如同先知友伴阿里所言,他说:「穆斯林都是我的兄弟,而非穆斯林和我都是人类,所以我们也是兄弟。」他泪如雨下。他是为我们而哭的人…第二周我又跑去参加了。
之后,这位裁缝的生活中再无任何打斗。我们将在第三章更完整地探索古伦眼泪的意义。但现在,我们要画的重点只有这个:那位18岁的裁缝一度被推向成为血气方刚的勇士,却透过礼拜,成为最先拥抱志服团的人之一。他终生皆与古伦保持亲近。